新華社福州11月14日電(記者朱海黎 逯寒青 許雪毅)福建近年來堅持“碧海銀灘就是金山銀山”的海洋發展理念,通過培育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引領、重視生態環境修複等舉措,初步實現海洋開發與生態保護雙贏。目前,海洋經濟占福建省經濟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海洋生物、遠洋漁業、郵輪母港等新產業形態初具規模。
      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3000多公里,長度居中國第二位,深水岸線居中國首位,正對臺灣海峽,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優勢,全面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積極探索“耕海牧漁”的傳統方式向“經略海洋”的現代方式轉變。
      有“福建南大門”之稱的漳州市詔安縣是福建海洋戰略“華麗轉身”縮影。借助3年前引進的潤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詔安縣設立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吸引6家海洋生物高新企業入駐,成為四個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之一。
      詔安縣委書記張鎮城說,詔安漁業資源豐富,周邊又有汕頭大學、廈門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支撐,選擇海洋生物產業,既有利於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又能推動縣域經濟實現錯位發展。現在全縣產值最大、納稅最多的企業都來自海洋產業。
      福建省海洋漁業廳廳長吳南翔告訴記者,去年以來,福建重點打造詔安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閩台藍色經濟產業園、廈門海滄海洋生物科技園等十大海洋示範產業園,使企業、項目、資金、技術等要素向園區集聚。同時,壯大一批海洋龍頭企業,形成“專、精、特、新”的科技型海洋企業群,促進海洋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通過“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福建海洋經濟不斷把機遇轉變為實力。2012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5220億元,增長18.1%,總量保持全國第五位,增幅位居全國前茅。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環三灣六大海洋經濟集聚區雛形基本形成。
      在海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福建還十分註重海洋生態的保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整治和生態修複持續位居全國前列。2012年福建近岸海域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達62.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餘興光認為,這與福建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中註意環保,建立一整套制度息息相關。
      漳州市海洋漁業局資源環保科科長趙仁齊介紹,漳州市從2009年開始實施“碧海銀灘”工程,對全市重點濱海旅游區、養殖區、漁港和臨港工業集中區海洋環境及陸源污染開展重點整治和11項生態修複項目,海域二類水質面積達到70%以上。
      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福建主抓了幾方面工作:初步建立海陸統籌海洋環保工作機制,福建省在全國率先下發《關於建立協調工作機制的方案》,推動沿海市、縣海洋和環保部門建立相應合作協調機制;持續加強海洋生態建設與修複,先後建立12個海洋自然保護區、3個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6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及12個縣級水生生物保護區,投入3億多元海域使用金開展了廈門灣、東山灣、泉州灣等一大批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複重點項目。
      同時,福建落實海洋環保政府目標責任制,下達了《沿海設區市海洋環保責任目標(2011-2015)》,進行全面量化專項考核。到2015年,福建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28%以上;近岸海域清潔、較清潔水面達65%以上,基本實現“海洋強省”目標。
      去年以來,福建海洋產業發展也亮點突出:海洋生物醫葯、郵輪游艇、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迅速崛起,2012年實現總產值391億元,增長57.6%,是福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海洋產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初見成效,全省策劃和篩選出26個園區重點推進。
      另外,福建遠洋漁業發展實現新跨越,2012年全省新增遠洋漁業企業9家,增長一倍多;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船舶修造、海洋工程建築等五個海洋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達1652億元。現代漁業發展取得新突破,水產品總產量628.6萬噸,居全國第3位;水產品出口創匯47.8億美元,居全國第2位。
      福建省現已成立由省直33個部門、沿海六設區市和平潭綜合試驗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從中長期看,進一步整合各涉海部門海洋管理職能的態勢已很清晰。  (原標題:福建海洋強省戰略初步實現效益生態雙贏格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s36jsxgf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